也谈《老子》中的德
在老子时代之前,“德”是表达的是为政者利民惠民的施政行为或应当具有的政治品德,后来孔子结合“仁”的思想继承发扬了原始“德”概念,形成了儒家的德观。老子也同样关注德,并在原生“德”的基础上赋予其以全新的理解,进行了形而上的改造,其特点是非常鲜明的。
老子的“德”与其“道”关系之密切,从《道德经》的篇名就可以看得出。第五十一章说: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,育之,亭之,毒之,养之,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这一章是讲述“道”“德”之于万物的作用,也是我们理解老子“德”思想的关键。“道”化生万物,“德”蓄养万物,万物从而拥有形态,进而拥有能动的势力。显然“道”、“德”、“物”、“势”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,从精神到物理不断落实的过程,那么“德”处于的位置给予其怎样的含义?按本人的理解,“道”生出万物而不会主宰万物,为万物提供成形的潜质而使之顺其自然地发展,这些万物自“道”所得的“潜质”或即为“德”,从训诂的角度来说,“德者,得也。”似乎也是讲得通的。而这种“德”并不直接为万物所知,“德”也作用于“物”形成之前,所以老子称之为“玄德”,即“玄闇不可得见”之德。
德之于人有什么影响?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”(第五十五章)这里的赤子即婴孩,“赤子”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少,而先天获得的品质鲜有流失,就像“道”的原本面貌,故而形容人的一种质朴本真的有“德”的状态。这种状态下的人“蜂虿虺蛇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抟。”,自然是已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”(第五十六章),贵有”德“而近乎“道”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