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詩寫作要略之二 ● 體裁
基本分類
以唐宋時期的視角給古詩體裁分類,大約是這樣的:
- 古體詩
- 近體詩
而近體詩又分爲
- 絕句
- 律詩
- 排律
依據每句字數分類
我們說詩是幾言的,就是說這首詩的每個詩句有幾個字。
最早的詩約是四言的,如《詩經》的詩,魏晉時人也寫四言詩,曹操和陶淵明都有四言高詠。漢以後五言詩漸多,其中名篇如古詩十九首。古體詩又有雜言詩,即詩句字數不一的古體詩,《詩》中不一定全是規整的四言,有時雜以五言或三言句,李白寫的許多古體詩也是雜言詩,如《三五七言》,顧名而思義,就是三言句、五言句和七言句依次相綴而成。及至隋唐近體詩形成時,字數開始固定爲五言或七言,然而也不乏六言詩等。
近體詩的體裁
- 絕句 有四句,要求偶數句押同一個平聲韻;
- 律詩 有八句,每兩句爲一聯,分別稱首聯、頷聯、頸聯和尾聯。要求偶數句押同一個平聲韻,且頷聯與頸聯須對仗;
- 排律 比律詩長,每個偶數句都押同一個平聲韻,且除首二句與尾二句全部要求對仗
樂府及新樂府
漢魏六朝是樂府民歌盛期。樂府是主理音樂的官署,常於民間採風並經過藝術加工成爲樂府歌詞,此後樂府二字代表了一種內容樸素清新、情感簡單真摯的反映民間生活面貌的詩體。
唐時,元白二人發揚樂府““文章合爲時而著,歌詩合爲事而作”的精神,並在既有樂府詩題的基礎上另立新題,深入民間採風創作,此即“新樂府”。
無論是樂府詩還是新樂府詩,絕大部分都是古體詩,且樂府詩常有固定題材,如《行路難》、《燕歌行》等,李白寫過許多舊樂府題的古體詩。
詞
自先秦來,詩就是入曲的。《史記》云《詩》“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”,自茲以降,曲詞皆可稱爲詩。到隋唐時,出現了有句子長短變化的曲詞,李白寫過《關山月》,白居易寫過《憶江南》,都是長短句。這種長短句後來就特稱爲詞。詞的聲律規則不能按近體詩聲律來推斷,而要依據樂曲本身的結構與旋律走向來安排平仄叶韻。詞的問題不處於本系列文章的討論範圍,恕筆者不在此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