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聲平仄

陸法言在《切韻序》中言:“欲廣文路,自可清濁皆通;若賞知音,即須輕重有異。”辨四聲平仄,是摸清詩歌韻律之重要前提。

中古漢語分四聲,平、上、去、入,平聲顧名而思義,是音高無變化的聲調,其餘三個聲調均有音調高低的變化,此外入聲發音還更爲促塞,故上、去、入三聲稱爲仄聲。《說文》曰:“仄,側傾也”,用於此自然是爲了表明音高具有側傾,從而與平聲對立。

北京官話或普通話也分四聲,陰平、陽平、上、去,分別即一聲、二聲、三聲、四聲,注意輕聲不是聲調,也與入聲無關;而今天的粵語廣府話則有九聲六調,分別是陰平、陰上、陰去、陽平、陽上、陽去、陰入、中入、陽入。

然則我們以今天的(尤其是官話的)平仄情況來反推古漢語的平仄往往不盡準確,這是因爲語音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,比如看字,唐詩中主要讀平聲;思字,古作名詞時讀去聲。某些官話方言中入聲更是多已派入其餘三聲,如北京官話中,古入聲直字讀陽平,古入聲發字讀陰平。對於今天的方言作出平仄劃分主要是爲了方便用今音寫詩。下面討論今音的平仄劃分問題,如不用今音者可以跳至下一節。

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,中古漢語與如今各地方言均有緊密聯繫,所以平仄分類也可以應用在今音,對於北京官話則是陰平、陽平歸平聲,上、去歸仄聲。有時對今天的方言進行平仄分類時,不一定要按聲調變化來分類,而是直接與中古漢語對應,如湘語長益片的陽平與入聲無論是音高變化和音長都很相似,從聽感上並無二致,但既已推定湘語陽平來自古平聲,入聲來自古入聲,故就將陽平歸平聲,入聲歸仄聲。

如果想大概體會中古漢語的實際面貌,可以去聽身邊來自嶺南或閩地的同學講講家鄉話,或者直接在B站上搜索中古漢語擬音的發音示例視頻。

用韻

我國的詩自先秦起就押韻了,以我們今天的發音來讀詩三百,仍有押韻的味道。押韻是寫古詩的硬性要求,正因爲如此,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當時的語音並總結出各種韻,形成了林林總總的韻書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隋朝陸法言記錄洛陽讀書音的《切韻》。唐代的《唐韻》,宋代官修的《廣韻》,無不以《切韻》的音系爲基礎,可以說《切韻》反映了中古漢語的基本面貌。

聲調和韻腹韻尾相同的字歸於同一韻目。例如中(擬音djiung平聲),空(擬音kung平聲)均歸《切韻》東韻。我們不能通過今天是否押韻來判斷兩個字是否屬於同一韻目,如鍾(擬音jiong平聲)歸冬韻,而不與中同屬東韻,儘管中與鍾、東與冬在現在讀來是同音字,但在《切韻》時代的讀音卻有細微而清晰的區別

《切韻》在唐代是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,但我們今天寫詩一般用南宋時的《平水韻》。《平水韻》凝練了《切韻》《廣韻》複雜的韻目,且包含了更多字項,如今使用《平水韻》作爲寫古體詩的標準韻已經成爲共識。我們可以在搜韻網查找某個字在《平水韻》中歸屬何目。